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为什么香港要参与大湾区发展?
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必须抓紧这个难得的机会,主动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为自身发展创造更有力的条件。
2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宣讲会在香港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阐述。
随着《纲要》正式发布,一幅涉及约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生活、工作图景徐徐展开,令人遐想无限——
香港、澳门居民的孩子,与内地居民享有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鼓励港澳居民(中国公民)在国企任职,报考内地公务员;
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
从交通互联到规则对接,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流动。
不过,在各种日常细节中,仍面临不少障碍。比如,最近就有香港网友吐槽,为了开通微信支付,他专程从香港跑到深圳,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才搞定。连日来,香港政商界也提出对大湾区的期盼,包括“港人港税”“湾区医院病历互通”“电讯一卡通”等。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一大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想在大湾区过上更便捷的双城、甚至多城生活,还有哪些具体而微的问题待解?
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没有先例可循。要讨论大湾区内的生活便利性,过着港深、珠澳双城生活的人显然更有发言权。
毕竟,在通州住,去北京上班;在昆山住,去上海上班;在佛山住,去广州上班……这些双城生活都不需要考虑跨过一道关口,不需要面对两种迥异的社会风貌。
2017年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60万人次来往于深港口岸。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班的琪琪(化名)告诉城叔,与一般赴港澳旅游的游客不同,频繁因工作往返深港之间的内地人,会拿到合法“工作签证”,也会拿到香港身份证。加上现在已经实现自主通关,区别于游客通道,并且有24小时通关口岸,现在过关通行速度还是很快的。
琪琪说,内地居民如果要办理前往香港的通行证,深圳市区很多地方都有和银行柜员机一样的自助办证机,24小时随时自主办理。“比在银行柜员机取一次钱,花的时间多一点点,和存几千块钱的时间一样多。”
但如果不是因工作往返,通关则没有这么便利。
据城叔所知,目前珠三角9市居民,如果是旅游出境,一般只能通过自由行方式去香港、澳门,香港每年签注一次,可以每周去一次;澳门只能去一次签注一次。
不过,对于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水平,《纲要》也有所涉及,具体包括:
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
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要陆路口岸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
二
通关之后,接下来的现实问题是交通接驳。目前,深港之间的交通方式有巴士、地铁、高铁、客船。
在深圳居住、一周去一次香港工作的晨晨(化名)告诉城叔,跨境巴士是她的首选项。在香港尖沙咀坐上跨境巴士,加上通关时间半小时可到深圳皇岗口岸。这个跨境巴士全天24小时可通关,发车频次也较高。
去年底,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深港往来又多了一种快捷出行方式。晨晨说,从深圳福田站高铁直达香港西九龙,最快只需14分钟,“可以说是‘秒到’”。至于地铁、客船,则是稍显传统的往返方式。
“总而言之,现在香港和深圳之间的交通还是蛮便利的。”晨晨说,除了公共交通,一些企业也会办理深港车牌(两地牌),驾车通行于两地之间。不过,办理两地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成本较高。
公共交通是便利了,但晨晨也说出了另一种状态:“若不是工作必须,深圳人其实也不见得多爱去香港。”就以罗湖口岸到维多利亚港接近40公里的距离来说,不能驾车出行,只能依靠公共交通,还是“很烦的”。所以,对于晨晨而言,要是在工作之外去香港玩,也就在临深地区转转。
在私人交通方面,澳门和珠海会稍微畅通一些。目前,澳门单牌车已可以进入珠海横琴。未来,香港单牌车随便进出深圳也将成为可能——《纲要》提到,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也就是说,未来澳门单牌车,可能会扩大在内地的行驶范围;香港单牌车也有可能进入内地行驶。
三
选择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涉及通信、医疗、教育、就业、支付、货币兑换、缴税、创办企业等方方面面。
除了通关和交通,许多障碍仍然有待破除。比如,现在香港居民每天只能携带2万元人民币现钞到内地,对于一些想在内地银行做大额定期存款或其他投资的人来说,十分不便。
当然,有些问题已经找到解决办法。比如通信资费,晨晨就透露,无论选择香港卡还是内地卡,通信运营商都会给出跨境通信资费优惠,比如接听免费、流量通用等,加上香港WiFi发达,双城居民在跨境通信方面忧虑不大。
大湾区融合,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大工程。人、资金等要素的自由往来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消弭“跨境”的心理屏障。
近年来,为便利港澳居民更好在内地发展,相关部门以“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模式逐步推出众多便利举措,包括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内地办理就业许可要求、容许在内地就业港澳人士缴存住房公积金、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等。
更多便民需求还有待解决:如跨境人才税收,香港人在大湾区工作能否按香港税制征税?跨境专业服务,能否降低香港专业服务公司在大湾区落地门槛?跨境金融监管,能否设立协调性更强的机构?香港人到大湾区工作、生活,医疗等社会保障如何创建?就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内地版的香港人就不能用,因为没有内地银行账户,而开设账户需要有内地手机号码……
21日的宣讲会上,林郑月娥提到,目前已有10万在内地居住的香港人申请居住证,在他们的居住地享有各方面的便利。
随着更多港澳青年到广东生活,工作,如何让他们安心地留下来? 就像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这些工作都是要一项一项来做。所有这些难题其实中央都已经注意到,很多工作都已经在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